关灯
护眼
    很难数清,世上有多少惨剧是从谈笑开始的。

    冥河老祖来祖巫殿,陪桑天子喝酒,聊天。女儿国,暴风雨前的平静。

    话说桑天子初到女儿国,已经看到女儿国里的隐忧。因为担心被人算到,他不敢弄出太大的动静,于是暂时不管她们,用法宝庇护自身,到地下子母河与落胎泉交汇之处悟道。小心翼翼,几乎到了鬼鬼祟祟的地步。

    四象归阴阳,他离最后的境界越来越近,越来越强大——只是当他变得很强大,寻常的机缘对他已无效果。阴阳泉的确是好东西,但对他这个境界来说,略感浅薄。

    他来到这里,感受到不及玄冥真水亿万分之一浓度的阴阳之气,就算一股脑地全收去了,也悟不成什么门道。

    不过,阴阳泉这么多年未绝,有活水源源不断。

    一个“活”字,胜过一汪死海。

    在这里悟道,对桑天子帮助极大。

    要说阴阳之道,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此道涉及万事万物,故而入门极为浅显,但想要琢磨清楚,想要把自身之道化阴阳,却有千难万险。

    比如桑天子所聚之四象,要化阴阳,就要由动而静。静到极点,使清气上升,浊气下沉。然而更困难的是,阴阳又必须是动的,否则一片死寂,活人如行尸走肉,谈何修行?既要静,又要动,如何调和?

    阴阳泉从人的生死角度,展示了阴阳的一面,观此阴阳之气产生的原因,桑天子可以看到阴阳的状态。但如何领悟,还不好说。

    毕竟阴阳泉所化的女儿国有残缺,这阴阳泉也有残缺。

    从这残缺里悟道,不知何时能成——但桑天子坚信,如果命运真的让他证道,他一定可以及时悟出来。所以尽管眼前迷雾重重,他依旧沉心悟道。

    没多久,无当圣母来到这里。

    既然知道桑天子在这里,尽管没有任何痕迹,要找到并不难。

    确定桑天子的位置,她入水,像一颗水珠一般飞到桑天子面前。而为了留个眼线,她在岸边的一棵树里,留下了一念。

    桑天子猛地睁开眼,吓了一跳,然后才分辨出那粒水珠里蕴含的熟悉道痕,他无语地翻了个白眼,说:“师姐,你怎么跟个小孩一样,忽然跑来。”

    无当圣母化出真身来,说:“你自己没有一点防备,岂能怪我。你就这样子在这闭关,要是坏人来了,到你跟前你都不知道。”

    “我故意的。”桑天子想起了女娲娘娘,被女娲娘娘渗透了那么久,他已经琢磨出最好的相处模式,说,“要想不被别人发现你,最好的办法,就是不要去看对方。把自己隐于沙海之中,就算圣人,也不容易找到。”

    无当圣母初听此言,好似有理,随即又觉得无理。

    她说:“如此一来,来与不来全交给了别人,全交给了天命。”

    桑天子说:“对啊,想我一路走来,气运宏大,命数极好。与其与那些大能斗法,不如与之斗命,料想天会如我之愿。”

    这不过两者相较,取其有利的一条路。因为斗法,他斗不过对方,只有不斗。

    对于命数极好的人,无当圣母不羡慕,也不嫉妒,只是,她自己从来不尽信命运。

    她总有个选择,选择相信圣人,或者选择一个方向,一切都要自己做主。所以,让她完全失去对外界的掌控,不大可能。就算闭死关,她也会留一念在外头。若是因为那一念出问题,那只能说明,那件事本来就有问题。

    她静静地看了一会桑天子的表情,忽然微笑,心想,他虽然那么说,但他在外面也有一双眼睛,吸引着目光,掌控着局势。

    他藏起来的只是眼前的身体。

    于是她不谈此事,说:“你悟道悟得如何?”

    桑天子回道:“不得门路,一团糟,不知道该往哪儿走。”

    “我听说。”无当圣母顿了顿,“我听说阴阳大道,需得从一而生,你得先选准你要证的大道,才有悟道的可能。你要证魔道,就得从魔道出发,以生发阴阳内外,由此阴阳演化天地人三才,而后才能倒推阴阳而证魔道。修到这一步,已经不是向外索取就能进步,必须向内感悟,抉择,才有可能悟道,证道。你没有门路,必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抉择,魔道摆在你面前,还没有决定要证此道,故而迷茫。”

    桑天子目视流水,低着头,像个不知所措的老人。那流水中流失的,仿佛是过往的记忆,是证明了“我是我”的全部东西。若抉择,若选择证魔道,就意味着从今往后,一切以魔道为主,用魔道来主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,直到他真正地掌控魔道。

    难道他真的要成为无天的继承者?成为罗睺的继承者?难道真的要以诡谲的姿态,以他不喜欢的姿态,度过他的余生?

    为了证道,为了强大,究竟要付出什么代价?

    他说:“师姐,你对魔道怎么看?”

    无当圣母说:“魔道就是一种处世求道之途,为人所误解,其实在我看来,它和道佛殊途同归,道讲天人合一,佛讲超脱轮回,而魔讲自在由我。关于魔道,我有经文一篇,你若想听,我便念给你听听。”

    自在自我,这话颇为有趣。

    桑天子说:“请师姐传此道。”

    无当圣母于是收敛心神,肃穆颜色,念道:“大道唯我,无论道佛,一心为本,自在由我。天即苍苍,地亦茫茫,以余渺渺,得法自然。天炉地火,以炼本心,坚之固之,何畏荆棘。大道未期,以笑得之,自然万法,容之纳之。欲得真法,以勤为先,以智为基,以恒为本。不求仙圣,只问本我,日月磨砺,上下求索。求而索之,实则践之,益则得之,害则舍之。以生之本,步步进之,身合天地,自有乾坤。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,时时问之,以善吾法。不争而争,不得而得,问我何名,谓之为魔。”

    魔不孤立,魔的后面往往有一个道字。魔在大道中。

    佛门位于八百旁门之列,论起来,还在魔道之后,只能算小道。

    旁门左道通常容易入门,修行时会有一片坦途,但之后便会遇到不可跨越的高山峡谷,停滞在某个位置,一生再难寸进。

    而真正的三千大道,入门有时不易,但不偏离本质,只要修,总有路可走。

    越是接近于天地核心的道,有时越是难以真正入门,也越有可能强大。

    如同阴阳大道,无数人知晓此道,但即使修到桑天子这个境界,也是门外汉,没有真正地入门。但若能够修成此道,则万事万物皆在阴阳之中,四象五行八卦,乃至整个天地,皆可由阴阳转化,极为强大。

    至于魔道,也算一条大道。

    魔道可以演化为杀道,剑道,有情道,无情道等。只要“自在自我”,皆可以修持——因此,魔道往往会演化成六欲的一种,接近于魔。

    魔道可以善,可以恶,至情至性,只问本我。故而善人得之则善,恶人得之则恶。

    “师姐,不知你的本我是什么?”

    无当圣母笑说:“我好学,欲知天地间的一切,当年我修道时,什么都要修一修,师父说我陷入了魔怔。但不是坏事,我喜欢在三千大道、八百旁门中畅游和探索,以求见证更大的世界。这很有意义。”

    “的确如此。”桑天子说,“我却没有某个特别强烈的愿望,也没有非如此不可的心思。我喜欢求知,但若不知究竟,我也不强求;争强好胜,非我所愿;追究舒适,有情无情,似乎都可以;若有哪一条是我所愿,大概就是平安无事吧。”

    无当圣母说:“那你可要好好想想。你不要罗列人们所知的欲望,只需向内探索,寻找自己真正的那一面。找到了你自己,你就找到了本我,也就找到了你的道。放心,你是被选中的,你自己也说了,你肯定能悟道。”

    “或许吧。”桑天子说,“我试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