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天幕介绍完历史上十大才子,万界古人们还是很期待能够知道还有哪些才子或名人,十大才子版本不同,涉及的朝代也有可能不同,自然也有不同的。

    这也正常,武珊珊与林枫依据万界古人的反应和史料,最后认为有必要将历史上那些名人讲一下,这才有了名人榜。

    “你认为古代历史名人如何排名?标准又是什么?”林枫问武珊珊。

    “能怎么排?干脆依照历史朝代,从春秋\/战国开始至清朝,逐一介绍。”武珊珊说道。

    “如果依照历史,这名人太多了,简单讲以名人效应来衡量,春秋有管仲,乐毅,孙武,孙宾,战国更多,秦朝始至清朝各行各业皆有名人,比如黄道婆,祖充之,毕升,唐宋八大家等。”

    “卧槽!唐宋八大家,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。十大才子中介绍过苏轼,也讲过李白,杜甫。可是与他们齐名的历史名人也不少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有主意了?想好了从唐宋八大家开始?让名人榜含金量更高?”林枫问道。

    “也许这样更好,毕竟唐宋八大家历史影响力太大,不可能不介绍。”武珊珊说道。

    “之后呢?历史名人太多,我建议先讲唐宋八大家,然后依照朝代顺序依次介绍。”林枫讲完武珊珊也默认这种做法。

    说干就干,俩人又是一阵忙碌,数天之后万界古人终于等来了天幕开启,他们已习惯了有天幕的日子。

    天幕:“历史名人录,史上有谁多各行各业的名人,他们或是政治家,改革者,或文或武,亦或是普通人却因发明创造而青史留名。

    今日先从历史上唐宋八大家开始介绍,以立名人榜。”天幕开口便是如此,万界古人又炸裂了。

    唐宋八大家这几个字万界古人们之前就听说过,这在介绍史上十大才子就已经提及过,只是没有全面介绍而已,如今天幕要讲述了。

    万界古人都非常期待,这唐宋八大家到底有什么能力与才华,不过宋朝的皇帝们心态有些复杂了。

    天幕:“历史上名人无数,包罗万象,行业众多,今日先介绍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唐宋八大家。

    什么是唐宋八大家?这里指的是历史上唐朝和宋朝文坛巨匠,对华夏文化发展的推动与发展有其贡献的名人。

    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朝的韩愈,柳宗元,宋朝的苏轼,苏洵,苏辙,欧阳修,曾巩,王安石。

    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,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。

    其中韩愈,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,苏轼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,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。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。

    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“三苏”,分别为苏洵,苏轼,苏辙又有一门“三学士”之誉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。

    唐宋大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《六先生文集》,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《八先生文集》

    明中叶唐顺之所撰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,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160卷唐宋八大家文钞》,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,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。

    韩愈,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“韩柳”,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。一时古文作家蜂起,形成了辞人咳唾,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。

    苏辙三人合称为“三苏”,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,苏轼是苏辙的哥哥;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,王安石,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,所以唐宋八大家又分为唐二家即韩愈,柳宗元和宋六家,即苏轼,苏洵,苏辙,欧阳修,曾巩和王安石。

    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,他们提倡散文,反对骈文,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。

    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,哲学家,思想家。河阳人,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

    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,谥号“文”又称韩文公。

    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

    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,道济天下之溺,忠犯人主之怒,勇夺三军之帅;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,韩愈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。

    杜牧把韩愈的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《杜诗韩笔》,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。

    着有《韩昌黎集》四十卷,《外集》十卷,《师说》。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,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。

    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,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。

    如“落井下石”“动辄得咎”“杂乱无章”等。

    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    《师说》这文章曾经成为后世中学时期语文教课书上必学,必考,必背的文章。

    我们不妨来看一下《师说》此文为什么会成为后世中学必背必考的内容,这篇文章内含读明白了便知其中意义。

    《师说》,唐。韩愈

    古之学者必有师。

    师者,

   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

    人非生而知之者,

    孰能无惑?

    惑而不从师,

    其为惑也,

    终不解矣。

    生乎吾前,

   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

    吾从而师之;

    生乎吾后,

   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

    吾从而师之。

    吾师道也,

   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

    是故无贵无贱,

    无长无少,

    道之所存,

    师之所存也。

    嗟乎!

   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

   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

    古之圣人,

    其出人也远矣,

    犹且从师而问焉;

    今之众人,

   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

    而耻学于师。

    是故圣益圣,

    愚益愚。

    圣人之所以为圣,

    愚人之所以为愚,

    其皆出于此乎?

    爱其子,

    择师而教之;

    于其身也,

    则耻师焉,

    惑矣。

    彼童子之师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