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进到书房,就见其间的陈设俱是古色古香。迎面是一张丈八条案,条案上帽筒、帽镜、掸瓶、座钟等摆设是应有尽有。

    条案后面的山墙上还挂着一张中堂和一副对联儿,两侧的博古架上各色古董不一而足。条案前面并排放着的两把圈椅中间夹着一张茶几。

    书房正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案,上面文房四宝一应俱全。边上一个青花瓷缸里面放着几幅卷轴,书案后是两把曲背交椅。

    而杨晓风带来的那把直背交椅却被放在了书案前最显眼的位置。整个书房看起来就如同是影视剧里文人墨客的书房一般。

    “晓风,看我这些家具怎么样?”柳三爷单手叉腰,另一只手指着书房里的陈设问杨晓风道。

    “您这家具都是老料新工啊!”杨晓风环视了一遍书房里的家具答道。

    “嚯,这你都能看出来?”柳三爷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杨晓风问道。

    “您这些家具的用料应该都是百八十年的老榆木,但从木茬儿来看,做成的时间应该不超过五年。”杨晓风答道。

    “说的没错儿,你这眼力可以啊,连木料和做工的年头儿都能看出来!”柳三爷赞叹道。

    “这都是跟我那个做文玩古董生意的同学学的。这也就是您做家具的时候没有刻意做旧,要不我也看不出来。”杨晓风谦虚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那也相当可以了,像你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如果不是专门学过,懂这个的可是真心的不多。”柳三爷夸赞道。

    “弄这么一屋子的家具,您可是没少费工夫吧?”杨晓风问道。

    “可不。本来我是想买几件红木家具的,可是老红木的太贵,而且也凑不齐这么多件儿。这新红木呢,又是鱼龙混杂,弄不好就上当。”

    说着,柳三爷就走到条案前,示意杨晓风在圈椅上坐下,然后又接着得意的说道:

    “所以我就烦人托窍的收来不少的老榆木,又求朋告友的找了几个老师傅给做了这一堂家具。而且趁着这个机会,我还跟着学了点儿木匠手艺。”

    “找老师傅应该不难,不过这百八十年的老榆木可是不好找啊?”听了柳三爷的解释杨晓风问道。

    “要说难其实也不难,我就是让朋友帮我打听哪儿有拆老房子的,因为不少老房子用的木料都是榆木。如果赶上‘俏档儿’,花不了多少钱就能拿下来。”柳三爷答道。

    “我说的呢,您这个办法还真不错。今天跟您这儿我又长本事了。”杨晓风捧起人来还是很有技巧的。

    “这不叫个事,稍微动动脑子都能想的到。你再看看我这幅画儿跟这幅对联儿,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?”柳三爷脸上带着莫名的笑意说道。

    于是杨晓风就站起身来,仔细打量起那副中堂来。不过冷眼看上去,这只是一幅普通的山水人物画。

    就见画儿上画的后头是山,山头里有河,河里头有小船儿。河上有一座桥,一个小书童夹着把雨伞正过桥要往船上走。画面整体看着就好像是雨过天晴的意思。

    画儿画的不错,可就是看不出来是哪朝的。可当杨晓风看到画儿的上款“风雨归舟”四个大字,和下款“何民三”三个小字的时候,好悬没笑出声来。

    “伯父,您下雨天挂的那张在哪儿了,能拿出来让我看看吗?”杨晓风强忍笑意问道。

    “行啊小咂,连这个你都知道!”柳三爷先是惊讶的看着杨晓风答道,然后又满脸遗憾的说道:“可惜啊,下雨天挂的那张我一直都没找到。”

    “可惜了,要是能凑够一套就好了。”杨晓风依旧忍着笑说道。

    “可不,要是能凑够一套,就能下雨天儿没事蒙人玩儿了。”柳三爷也是满脸笑意的说道,然后又问杨晓风道:

    “对了,你不是有个做文玩古董生意的朋友吗,能不能让他帮我踅摸踅摸?”

    “行,这没问题,回头我跟他说一声,让他给留心踅摸着。”杨晓风答道。

    “那你再看看这副对联儿。”柳三爷脸上的笑意更浓了。

    “行,我得好好儿看看,什么样的对联儿才能配得上这半套‘风雨归舟’。”说着,杨晓风就又看起那副对联儿来。

    就见那副对联儿上联儿写的是“向阳门第春常在”,虽然字写得很不错,但词句却是普通之极,而且跟那幅画儿的内容也是风马牛不相及。

    但写对联儿的纸张看上去却是够老的,起码也是前朝的遗物。可当杨晓风看到下联儿的时候,却再也绷不住了,不由得笑出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