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    说什么也不给外戚勋贵一个为国出力的机会!

    急都急死人了!

    现在好了,新君即位,一出手就是熙河兰会路的差遣,而且还是钱多事少权大又安全的职位——看名字就知道了,都大经制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,肯定离前线远远的。

    这不是美官,什么是美官?

    在两个国亲的期盼眼神中,章惇恭敬的答道:「臣禀陛下:此差遣虽是美官,奈何远在河湟,且,大行皇帝已命李都知兼任都大经制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……」

    老实说,章惇真的很不喜欢,这种把外戚往沿边放的事情。

    高遵裕已经证明了,哪怕是外戚中的佼佼者,哪怕是外戚里肯做事,会带兵的人,到了沿边也只会给边臣拖后腿。

    若无高遵裕掣肘,刘昌祚早就拿下了灵州城,西贼灭国可期!

    那里还需要去永乐城冒险?

    所以,虽然章惇看李宪也不顺眼,但他也不愿意让一个外戚跑去熙河路捣乱。

    然而,小官家却摇了摇头:「朕看堂薄上,大多数差遣,除了正任之外,尚有同管、同知之任!」

    章惇只能硬着头皮道:「陛下,两位国亲,资序怕也不足吧……」

    小官家笑了:「那就权发遣好了!」

    章惇抬起头,满脸震惊。

    小官家知道权发遣?

    大宋官制,若某人资质不足以胜任某差遣,却又被除授此差遣。

    便要在其头衔上冠以‘权知、‘权发遣的名义。

    意思就是暂时、临时、试用。

    譬如开封府,就从未正式除授臣子,都是权知、权发遣。

    可问题是,官家才几岁?

    章惇还在错愕,小官家就已经看向了那两位国亲:「未知两位国亲,可愿充此职?」

    虽然心里面已经是千肯万肯,恨

    不得官家不要犹豫,立刻除授。

    向宗回和高公纪还是老老实实的压抑内心的躁动。

    「臣等全凭陛下旨意!」

    「这样啊!」小官家停顿了一下,然后扭头看了看帷幕,似乎下定了决心:「向卿!」

    向宗回激动的跪到地上,把头紧紧趴下去。

    「朕便命卿权同经制边防财用司罢!」

    「臣,敬谢陛下隆恩!唯鞠躬尽瘁,为陛下效死!」

    赵煦看着那个激动不已的跪在殿中的向宗回。

    他如何不知,大宋外戚,从来都是在前面给人扯后腿,专门给人挖坑的?

    可是,有些时候,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***。

    你不给这些人胡闹的机会和可能,不给他们分润富贵的权利。

    他们就会在后面拼命的搞破坏。

    就拿五路伐夏说,要不是高遵裕在前面顶着,信不信汴京城里早就闹翻天了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有个高遵裕顶着,同时高遵裕本人还一直做的不错,算是个合格的大将,再加上高遵裕带了一大帮勋贵子弟、汴京人才在身边。

    这汴京城才会那么安静,宫里面的人也才没有机会说闲话。

    在大宋想要做事情是很难的。

    上上下下,都是掣肘,里里外外都是规矩。

    新党、旧党,打成一团,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。

    赵煦上上辈子有些时候,真的恨不得,将整个朝堂上下都砍一遍。

    可现实就是这样的。

    好在,他在现代留学十年,学到了很多。

    所以,他现在可以从容的应对这些事情。

    「至于高卿……」赵煦自然也没有忘记高公纪。

    「便同管勾边防财用司!」

    「与向卿一同去熙河兰会路,为天下建功吧!」

    向家的向宗回,高家的高公纪,去了熙河兰会路。

    你司马光,还敢说放弃熙河吗?还敢提议割地?

    向家人和高家人第一个就要撕碎他!

    断人财路,如同杀人父母。

    若有人不止要断外戚的财路,还要断他们的功名之路……

    呵呵……

    你司马光在太皇太后那里说话再好听也架不住高家人轮流上阵,天天说坏话!

    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!

    用两个外戚的功名利禄,来换整个沿边的安全。

    来阻止旧党里的投降派、天真派或者说幼稚派的激进胡闹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司马光再想幼稚的提什么土地换和平。

    那就不止要和上上辈子一样被新党反对,被旧党里的实干派反对。

    还要面对向家、高家的激烈反对!

    于是,在赵煦上上辈子的时候,司马光最大的助力,就将成为司马光现在最大的阻力!

    赵煦这也是为了司马光好。

    司马光修了一辈子的史,也养了一辈子的人望。

    老了老了,却因为幼稚或者说执拗,犯下了那么大的错误。

    割地、弃土。

    连旧党里的很多人都反对!

    要不是司马光资历实在太高,威望实在太重。

    范纯仁和吕大防早就骂娘了。

    而司马光的土地换和平,其实也并没有换来和平。

    西贼前脚拿了土地,后脚继续侵扰。